最近的消費觀念
大概4-5年以前,我的消費觀念是“人生得意須盡歡,千金散盡還複來”。2年多以前,我自己在家帶孩子,接到辦公室的大姐帶了一個統計局的工作人員敲了我的門,問我願不願意參與居民收入支出調查,就是記賬,每年還會有一千左右的獎金。我結婚成家以後想過記賬的事情,但總是不了了之,借此機會,我開始了為期2年的係統性記賬。統計局發的賬本門類複雜,條目細致,培訓課上提出許多要求。按照這個方法記下來,不說為國家作出多少貢獻(我還拿了優秀記賬員的獎),對我自己家庭的財政貢獻是巨大的。
我發現,我家的支出大頭是外賣和外食。因為不信任中央廚房,我不會買沒去過實體店的外賣商家,因而外賣和外食的菜品幾乎相同,價格也基本一致。雖然我有許多時間在家,但是忙起來以後就會忘記給做飯留出時間,往往是餓的時候才想起來吃飯,打開冰箱空空如也,饑腸轆轆沒力氣出門(尤其還要抱個孩子),自然拿起手機叫外賣。一周4-5次,每次60-80,就是將近2000元。再加上周末一家三口去網紅點打卡,趕時髦,追求“生活的儀式感”,總價就很多了。然後我想到一個辦法,一周總能找到一個時間集中采購,到本地的農貿市場買最新鮮最便宜的菜。采購量最大的情況下,蔬菜60、水果80、肉類100,加上零食和奶類,總共不到300塊錢,一個月一千出頭。雖然到周末還會扔幾個沒有吃完就腐敗的青椒西紅柿,但是最多也就是十幾塊錢。冰箱裏總有食物,就不會拿外賣應急。再把“儀式感”搬回家,餐桌鋪上桌布、擺上鮮花。周末專門搞一段時間全家一起做飯,做一些“大菜”、“硬菜”。連孩子也一起參與,這是更好的“儀式感”。我們在家裏做過紅燒肉、烤豬排、叉燒、各種口味的西點濃湯、羊排、各種餡料包子、蘋果派、清蒸各類海鮮、冬陰功、蛋糕、各種中餐小炒、鹵味、披薩……在外麵吃過的、書上看到的、紀錄片裏演過的,主要是符合家人口味,我們都會在家裏自己嚐試一下。消費降級,但是品質卻沒有。這樣,我們就能有底氣坐在米其林餐廳裏吃沒見過的食物。
第二點,是關於孩子的。都說小孩是人形碎鈔機。在記賬的2年裏,我放開所有欲望給孩子買東西,光3歲以前的車就有:扭扭車、三輪車、平衡車、滑板車、嬰兒折疊推車、嬰兒高景觀車。衣服也是看到喜歡的就買。可是,並沒有多少錢。遠遠不如吃的多。比如襪子,就算一個小孩18歲以前都不洗襪子,穿一雙扔一雙,也隻需要一萬多塊人民幣。小寶寶很少出門,外衣和鞋隻要當季一兩套就夠了,消耗品是秋褲,20一條,200塊錢夠穿全年。當然,選擇合適的渠道、品牌和購入時機是很重要的。算清楚孩子的物質需求,做好提前的功課,“明智地”購買很重要。毋庸置疑,以後的教育肯定是大頭。不管是早教還是課外興趣班,在我們這裏150-200一小時。鋼琴為例。5歲開始學到18歲,每周一次課,一次200,需要十萬多。算上考級或者比賽前的加訓,以及去外地的車票機票,二十萬肯定夠了。這個錢花出去,如果配套的努力都跟上,比如練習的時間,比如家長應該做的配合,已經能夠超越大部分琴童的程度。幸運的話甚至能夠進入專業領域,就可以做孩子以後吃飯的本錢。這樣算來,可以說是非常值了。
再說英語教育。許多人覺得孩子學英語要從很小的時候,比如2歲語言爆發期大時候介入。這樣孩子就會當英語母語一樣,自然而然說得像漢語一樣溜。我覺得,如果家裏沒有一口人母語是英語的話,要達到這個程度是很困難的,而且未必對孩子的思維和概念的形成是好事。我觀察孩子學說話的時候,發音是一回事,更難的是概念、邏輯等思維的組織。一上來就一個世界、兩套語言,而且有一套語言身邊沒有活人在使用,他甚至搞不清什麽叫做“2套語言”,他的思維就會慢。進入他主觀世界的概念和結構會變少。比如,二十秒鍾孩子能弄清楚電梯、家在地平麵上方、開關門、不能在電梯裏跳等規則。如果漢語一遍、英語一遍、他可能得花1分多鍾弄明白2次說得是一件事,以及漢語裏和英語裏的相關詞匯有什麽對應。這時候他像海綿一樣吸取一切,你不知道孩子會因為英語而損失了什麽。我自己是小學5年級開始學英語的,非英語專業,現在可以看劇、聽歌、看小說、刷網頁、跟美國人侃大山。我從一開始學的時候就知道這是另外一種語言,說得不如母語好,但是不影響我日常使用。真正難的是如果一個概念在漢語世界裏沒有,你要去記住這個詞匯,了解含義和適宜的上下文。這種培訓在早期教育機構裏的英語教育,教一些apple、thank you之類的地方,是得不到的。我到這兩年才弄明白為什麽新概念第一冊裏大家見麵要聊天氣,因為我才弄明白什麽叫做工業化、汙染、環境治理、城市化、現代社會的孤獨、人情世故……
所以我現在就偶爾自己教孩子幾個名詞,顏色、動物、家具什麽的,能記住就記住,記不住也沒關係。我不會在2-3歲花大價錢請老師上學習班學英語。我會把錢省下來,在孩子能基本交流的前提下(比如新概念1、2冊水平),帶她去美國或者哪裏生活一段時間。我更不會為了給她掙學費而花很多時間做其他工作(比如做第二份工作之類的),而是有時間自己好好學學英語,多記住理解幾個複雜的概念,等她遇到的時候,如果我剛好在她身邊,有能力解釋給她。
基本生活需求裏,除了吃,穿也值得單拿出來講一講。女人的衣服比男人的貴很多。胖子的衣服比瘦子貴很多。與其買衣服,不如減肥。我男人信奉奧卡姆剃刀原則,特別好養活(笑)。讓他穿皮鞋西裝、梳油頭不如要他的命。我現在出門很少,隻有上課和家庭娛樂讓我出門,基本沒有應酬。最喜歡穿的衣服是健身的緊身褲和半袖衫。沒有到老公那麽極簡,卻也漸漸失去了對品牌、名牌、花哨的裝扮以及一切號稱消費就能彰顯階級的物品的愛好。主要我覺得穿名牌未必能代表能力、收入或者階級。我認識的一個人,地方院校二本專業,家裏18線城市公務員,上學背LV,家裏開奧迪A8。這個現實不禁讓我覺得這些所謂名牌不過是。工業革命這麽多年,還有過勞死,還是一般意義上比較高的層級(醫生、教授、明星等等),完全沒有實現將人類從日複一日地勞作中解放出來。這個結構如何讓大家永遠不滿意,永遠在工作?我相信名牌起了很大的作用。(我是不是太左了?笑)
最近的一筆大開支是寒假帶孩子去海邊。因為定得早,就算目的地很遠,全部加起來不過2萬。旅遊這種事,當然是剩不掉的。人天生需要在安逸並穩定、可預知,以及冒險與新的知識之間徘徊的。之前去南極,回來以後讀了《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》,直觀地體會到一個可悲的事實———————現在我們不管去哪裏,都不會有大航海時期的浪漫與冒險了。不管跟著旅行社去哪裏旅遊,我們看到的都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以後的世界。那些美麗而獨特的當地景觀許多不是為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而存在,而是專門為了讓遊客看,並且消費,並且成為產業。真正體現旅遊目的地人生存方式的景觀是你,這個遊客。作為遊客,在旅遊目的地的發現可能不會比在書房裏。哦……我們現在書房也是擺設,等公交的時候手機上刷來的東西才更多。所以,我可能會比較謹慎地挑選旅遊目的地和出行方式。比如等孩子15歲的時候,與其花幾萬塊錢跟著旅行社旅遊,不如帶她上山支教(或者參與一個國際支援組織,可能的話)。或者帶她去意大利之前,確保她讀過《羅馬人的故事》並感興趣,不感興趣就算了,畢竟據說扒手挺多的。
這就是我,一個沒遭過災的普通婦女最近的消費觀念。夜已深,可能有些內容一時沒想起來,也就說明這些內容可能不太重要。以後可能會變,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。
作者:蘇麗珍(豆瓣)
頂: 4踩: 0
來源:盧鬆鬆博客
相關說明:
1、VIP會員無限製任意下載,免積分。立即前往開通>>
2、下載積分可通過日常 簽到、綁定郵箱 以及 積分兌換 等途徑獲得!
3、本站資源大多存儲在雲盤,如出現鏈接失效請評論反饋,如有密碼,均為:www.ipipn.com。
4、所有站內資源僅供學習交流使用。未經原版權作者許可,禁止用於任何商業環境,否則後果自負。為尊重作者版權,請購買正版作品。
5、站內資源來源於網絡公開發表文件或網友分享,如侵犯您的權益,請聯係管理員處理。
6、本站提供的源碼、模板、軟件工具等其他資源,都不包含技術服務,請大家諒解!
7、源碼、模板等資源會隨著技術、壞境的升級而存在部分問題,還請慎重選擇。
PS.源碼均收集自網絡,如有侵犯閣下權益,請發信件至: admin@ipipn.com .
源站網 » 最近的消費觀念